背景故事
游戏模式
机体合成
副官资料
战场一览
新手指南
机体资料
机体强化
任务解析
扭蛋商城
游戏特点
机体技能
设计合成
道具资料
军阶一览
动画资料
原作机体
相关文献
精美图库
周边手办
人物资料
历史资料
在线动画
音乐欣赏
COSPLAY
综合经验
心情故事
敢达**
文章投稿
敢达论坛
玩家交流
原创小说
游戏截图
截图上传
客户端下载
相关作品
游戏信息
·游戏名称: SD敢达OL
·游戏类型: 在线3D动作射击
·游戏状态: 12月18日公测
·研发公司: BANDAI KOREA
·运营公司: 久游网
·官方网站:
点击进入
·专区编辑: 气囊
·美工: 伊恒
敢达文库
MK82的冲击——解析MK82核弹的原理
作者/来源:阿卢比昂
敢达文库
MK82的冲击??解析MK82核弹的原理
作者/来源:阿卢比昂
【
发表评论/查看评论
】
现代氢弹的结构很简单,它是在原有原**的基础上改进得来的。其核心机构是由核聚变产生高能量的方式。要使轻核发生聚变,必须使它们相互接近到核力能够发生作用的范围之内,由于原子核都是带正电的,要使它们接近到这种程度,必须克服核电荷之间的很大静电斥力作用,这就要求核具有很大的动能。因此采用把聚变物质加热到几千万度的高温,使原子核具有极大的动能足以克服核的静电斥力,发生核的激烈碰撞,就能引起聚变。
现代的核聚变的发生都有同一个引源??核裂变。现代氢弹的**实际上就是原**,利用原**在爆炸时所产生的超高温(约2000万度),以迫使轻核在高温下发生聚变。这种氢弹实际上是由原**??氢弹??原**所组成的,所有又叫三相热核炸弹。
就现在的理论观念来看,由于核都带正电,相互间又受到库仑力的排斥因此在一般条件下,发生聚变的概率很小。自然界中只有在太阳等恒星内部,因温度极高,轻核才有足够动能克服斥力,而发生持续的聚变。有鉴于此,人工性质的聚变尚只能在氢弹爆炸或由**产生的高能粒子碰撞中实现。
可见,氢弹所产生轻核聚变反应也只是短时间性的,并不能像恒星一样长时间的持续聚变。不过这个问题在《GUNDAM》得到了解决。米式物理学使小型化的核融合引擎成为现,这里就不再详加叙述了。
当然,依靠原**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但是在宇宙世纪中,这种由原**引起的高温,似乎不能适应当时氢弹的需求。必须能够有更高的温度使原子运动更为激烈,获得更大的动能。这样在同等体积的核装药下,就能得到更为巨大的威力。人们想到了粒子**中高能粒子对撞。
其实这项技术并不是宇宙世纪的专利。现今社会的核能科学家已经对此进行的研究,从而得到了一种全新的进行核融合的方式:“惯性约束融合反应”(Inertia confinement fusion)。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光点源引爆技术。
这种反应,反应炉是一个称为“靶室”的圆形巨大压力容器,反应的燃料是氢化锂或氘化锂,燃料被制成一个直径1cm、外壳固体、内部液体的“靶球”。反应开始时,先由若干道高能量雷射光束均匀、准确地照射燃料球,使表层的氘、氚在瞬间吸收大量能量爆发成为离子化的电浆,而由此产生的高温高压,又进一步促使内部的液态燃料超过临界限度,发生核融合反应。
这也是现今人工核融合技术中,产生能量最大的一种。根据权威的《科学》杂志某期记载:在公元2001年7月(8月)间,英国和日本的核能科学家,利用这种技术在实验室中,进行了一次迷你规模的核融合实验,并且获得了成功。根据载文的评价,这是人类合理、有效利用核能的第一步。
PS:事实上在公元2002年年初,也有核能科学家总结出了另一种核融合方式??气泡融合技术??但由于这方面的资料极为罕见,这里也不加入叙述。
因此,MK82核融合弹引入新的引爆技术??惯性约束融合反应??也不足为奇。
下图为核爆炸瞬间产生的光球
结构性概述:
一.与现实中的原理一样,核装药也应该是采用外固内液的形态,这是因为外部的固体化处理已经缩短了核燃料间的距离,所以能在更低的温度下电浆化,降低起爆的能量需求。
二.因为要保持核装药外固内液的状态,高效能小体积的低温保存装置必不可少。
三.现实中的反应炉内壁铺设有液态金属(一般是钠)管线,以导走炉中反应产生的热量和粒子,并加以利用。同理,可以猜想GP-02A也在外部装甲或盾牌中加入了液态金属防护层,以有效阻隔高速粒子和高热的伤害。
四.现代使用雷射激光作为入射能量的方式是因为激光的能量输出强大、集中、稳定、均匀,而且能量转换效率较高。事实上,用其它高能射线也能进行相同原理的反应------也就是说,UC世纪中能量转换效率四倍于激光的米加粒子炮技术,更加适合作为此种核融合反应的引发源。
MK82的结构组成
光就整体而言,MK82的系统非常庞大完善。真正构成MK82系统的一共有三样东西。
其一. RX-78 GP-02A。这个不用多说,它的作用大家都非常明了。
其二. MK82弹体。系统的目的就是将它发射出去,它是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
其三. 阿洛卡火箭筒。MK82弹体的发射部件,核反应就是藉由它完成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MK82弹体的结构。MK82弹体分为两部分,也就是“引爆弹体”和“米式粒子引源储存器”。
下图为MK82弹体以及阿洛卡火箭筒
官方的资料已经说明,这个引爆弹体是一枚氢弹。既然说到了它是一枚氢弹,就不能不说一说它的当量了。由于官方没有将这个数据透露,因此其当量一直很受人关注。不过,转机总是有的。我们利用了1/144的RX-78 GP-02A的模型中MK82弹体的数据,计算出了MK82的当量??4800万吨。
相较而言,现代最大的氢弹爆炸当量为1500万吨。可见MK82的当量一点都不小。
爆炸的威力
如果说什么是可以肯定的话,那就是MK82系统中的氢弹绝对是实体氢弹。单单从开场的画面,这点就非常清楚。所以,我们的目光就集中在了为什么这个系统能够达到超过现今氢弹的威力标准,而必须加上MK82的烙印。
仔细的话可能注意到了,这里的MK82是作为一个系统出现的。因为,既然它使用的实体弹仅仅是一年战争后留下的氢弹,那为什么年代上却是0082年的改进版呢?这就说明:除了作为**的氢弹,MK82使用的很多技术,都是在这之后出现的。而这些技术,便集中在了所谓“米式粒子引源储存器”上了。
这里先打个盹,我们先来看看MK82的爆炸原理:由强力激光引发氢弹爆炸(这就是小型化成功的秘诀,完全消除了复杂的“两弹结构”使填充物最大的满足爆炸的需要),又由氢弹爆炸产生的极大量光子流引发米氏粒子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了这场宏伟的M粒子碰碰车事故。
大家都知道:核聚变产生的杀伤手段有3种:光子流带来的高温,高温带来的气体膨胀以及聚变时产生的大量中子。其中,气体膨胀的冲击波无法在宇宙中实现,而中子流则由于当时屏障技术的提升而失去了如今的威力。这样,氢弹的主要威力集中在光子流上,而这一点,应该是在UC0082年以前便已经能够运用了。换言之,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这枚实体氢弹已经是缩小中子量的大威力光子杀伤弹了。这一点在现在技术下就已经能够实现了。
一枚完全充满大当量爆炸物质的氢弹(看上去不大,但出示具体尺寸的话)在激光的照射下,迅速完成聚变,且以夸张的光子流呈全方位球型散布开来,单单从这一点上看,其威力就已经是用“恐怖”来形容的了,但很多人仍希望它的威力还能得到更大的,本质的提升。这就得靠那个“米式粒子引源储存器”。
我们来看看小说化的《0083》中对MK82描述。
米氏蓄电器中所蓄积的庞大电力发射出雷射光,被集束于一点的雷射光,在十亿分之一秒的瞬间,发出相当于一亿度的超超高温。经由此高温,经过压缩的重氢混合体解放出被换算为MEGA电子伏特的能量。闪光,令人目眩的光芒的旋涡。
被解放的能量伴随高压电浆云,以那庞大的热量与冲击粉碎了所有物体。萨拉米斯、麦哲伦逐一地粉碎了。而碎裂的破片以高速向四面八方飞散,成为巨大的霰弹向周围的舰艇袭击。
就有如是推倒了骨牌一样,损害向湾内全域逐渐地蔓延。经由那扩张的闪光,以及碎散的破片的弹丸……
当时战场上最多的是什么?是MS?是战舰?又或是人?都不是,而是每逢战斗必定出现的米氏粒子。略掉其中的故事,总之:联邦发现了这个点燃身边煤气的好想法,并由此基础上,研发了由光子激发米氏粒子的方法。使得这MK82系统,终于拥有了本身的意义。
靠米氏粒子杀伤?很多人联想到MEGA粒子炮上。在这里,我们可以提出一个适当的假设:并非MEGA的杀伤方法,也就是:使以米氏粒子作为屏遮的当时所有战斗机械的核反应堆中的米氏粒子发生某种程度的混乱,这样,就能使之失控,然后……那就不用再叙述,大家也会明白了。核反应失去控制的最佳事例可能就是EVA中JA失控吧。
这个假设必须先由另一个假设的成立来得出:当阿洛卡火箭炮发射时,那一个发散开来的闪光,是作为引源的米氏粒子,而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激光。为什么呢?首先:激光之所以能把能量汇聚到了极致的原因,是几乎完全平行的光路(减少照射面)而当时的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并非如此。第二:激光是由原子级的震动引发的,它的颜色完全为一种波长,而画面中能得知:那是一种混合光。最后一点就是我们的观察:激光发散极少,而我们在画面中却能观测的如此清楚。而理解为米式粒子的散布,这一切就能迎刃而解了。但究竟是怎样导致光子与米氏粒子的互动呢?
这一切好象还是谜。但是看了以下的解释,大家可能就会明白。
导体中原子的外层电子往往因热运动而脱离原子,成为自由电子;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的原子便成了带正电的离子,它们在空间中的位置固定,成为晶格离子。导体上若加之电场,自由电子就作定向运动,从而形成电流。而晶格离子仅在各自的位置上作微小的热振动。正负电荷相吸,因此作热振动的晶格离子阻碍电子作定向运动,它们把电子散射到别的方向,这种阻碍作用的大小即以电阻来表征。
这是电学中对于电阻的定义。请注意其中的晶格离子,它能够阻碍电子的定向运动。现代实验表明,这种晶格离子还能够阻碍光子。但是却不是通常意义上导体原子形成的晶格离子。MK82在爆炸的同时,光子辐射迅速扩展,由于阿洛卡火箭筒在发散激光时的残留光量。这种空间内晶格现象已经不是原本意义上的原子晶格了,这是一种广泛分布在发散体周围原子晶格了。就这样原有的光子扩散正好受到了这种原子晶格的阻碍,而前弹体的“米式粒子引源储存器”的适时释放米式粒子正好赶上了与光子的互动。
并非盖棺定论
写了这么多,应该对MK82的工作原理、开发内幕以及威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其实这一同篇大文中还有很多不妥的地方,希望各位提出宝贵的意见。其实在官方的权威资料完全解密之前,这些也只能说是爱好者们讨论结果,为设定做一个在现代科技理论下做一个合理的解释罢了。
>>>
回到顶端
<<<
首页
上一页
1
2
>>>
回到顶端
<<<